译者连接国际沟通的桥梁
姚老师在课程中指出翻译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口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知识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口译人员国际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口译任务中,学生不仅要积极完成语言翻译工作,做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也要做中国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在一些外交场合中,译员要对涉及国家利益等方面的言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时刻维护国家形象。
姚老师的口译教学生涯更是让我深刻意识到译者具备国际意识的重要性。她自身不是口译专业出身,大学期间修读英美文学专业,进入学校工作后,才在学校的安排下开始从事外事口译工作和口译教学。2001年经过系里选拔、学校推荐,参加了英国GAP项目在浙江的面试,顺利获得了去英国文化交流的机会。2002年的暑假,在杭州参加了浙江外办为出国人员举办的外事培训班。2002年9月,姚老师满心期待,登上了前往英国的飞机。姚老师被分配到英国肯特郡的一所英国女子寄宿制学校。英国女王的女儿安妮公主曾在那里就读。学校坐落在环境优美的乡村,放眼望去,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地。思乡之苦纵然难解,但姚老师还是克服了下来。她逐渐打开自我,参加各种活动,结识了新的朋友。她的工作部门是学校的现代语言系,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她教授汉语,而同事们来自不同国家,是教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的老师。在这多元的国际化环境中,姚老师的英语语言水平得到了磨练,并对不同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2014年姚老师又去英国访学,在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系进修了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等课程。或许正是这些国外的经历,姚老师对口译课堂的一些跨文化内容有着更深入的体会,让作为学生的我们获益匪浅。
译者传播中国故事的使命
姚老师在口译课上一直强调译者承担着译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的使命。
姚老师教诲我们,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要关注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意义的文化多维性以及翻译素材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文化典籍中蕴藏着许多德育说教和思政教育主题的经典内容。例如,《论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大学》论说的治国安邦和“大人之学”。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翻译出此类题材,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中文含义。在此过程中,蕴含道德观的翻译内容不断提高着我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而蕴含仁爱观的翻译内容不断提升着我们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翻译内容,让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中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落实,政治性材料的学习不容忽视。政论文包含国家政策措施,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具有一定的文化立场和政治倾向。因此,政论文的翻译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姚老师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政论文翻译素材,使我获益匪浅。我不仅学习了政治文献的翻译特点和要领,还了解了我国国情、政治制度,实现翻译能力与思政效力的互促双赢。在课程材料选取上,姚老师不仅摘取了《中国翻译》“词语选择”一栏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演讲摘译、重要时政词语表述选译、十九大报告词汇及“中国关键词”英译等,还兼顾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的“一带一路”等词语及其链接的知识点、重要讲话和相关词汇翻译、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政热点等。我在姚老师的引领下,课内课外大量输入有关术语及常用表达的翻译,并进一步举一反三,推敲琢磨语汇的精确表达,提升了口译能力。
姚老师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涉外交往中不仅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更要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立场,保持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中国外语理念的提出,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在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中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在外事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我国涉外交往的政策和理念,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将国家政策、对外关系等诸多要素考虑在内,理解和把握国家外交政策,以便在外事翻译中能够准确地展示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图景。
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取代翻译的呼声甚嚣尘上。但口译员短时间内仍是不可替代的,口译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口译的工作是带有温度的。要想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口译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必不可少。姚老师推荐了一些双语学习软件,让学生在练习英语听力的同时了解国际最新时政。此外,她也推荐了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双语板块让学生学习中国国内各大事件以及其英文表达。一系列的资料让我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并且在提升自我的跨文化意识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心,是一名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听错了胡乱翻译搪塞过去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侥幸心理绝不可有。课堂上,姚老师设计的许多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了口译工作的严谨性。若是我们无法确定的名词或背景,一定不要逞能猜测,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这样只会事与愿违。在口译准备工作中大胆与当事人沟通,问清楚更加重要,若是在口译现场真的遇到没有听清的术语,也可以大胆请求讲话者再复述解释一次。
口译亦是挑战自我的过程。姚老师的口译课很严格,每一节课每位同学能轮到两次以上的机会进行口译。课堂口译形式多样,视译、交传等轮番出现。尽管只是课堂内的练习,姚老师却以现场口译的要求来要求学生,这使她的每一节课都充满了挑战性。从她的课堂走出来的学生总是大舒一口气,不过却丝毫没有萎靡的神态,反倒倍显精神,为挑战自我感到骄傲。
与姚老师的接触中,我知道了她与我们学校口译课程的故事。她20年的口译教学更是让我意识到译事不易,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有所收获。2002年7月姚老师结束英国之行回到舟山,承担了外院领导安排的口译课程。浙江海洋大学第一次开设口译课,面向学校第一届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了上好课,姚老师在那个暑期又捡起了大学时代的口译课本和课堂笔记,阅读了大量口译教材和理论书籍,认真备课,使得第一年的口译教学在摸索中顺利结束,学生们都觉得很有收获。
为了带给学生更真实的口译体验,姚老师多方收集口译素材。由于当时科技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她就守在电视机面前,用DVD把每年两会结束后的总理中外记者见面会录制下来,作为教学案例供学生上课观摩。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姚老师积极去上海外国语大学听课,参加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翻译培训班以及浙江省首届口译研讨会等。2004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读研期间,也旁听了几次口译课程。姚老师时常感叹,口译教学摸索过程艰辛而又充实。
姚老师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精神激起了我内心挑战自我的浪花,通往梦想的道路或许充满荆棘,但只要有一颗不怕困难的心,梦与现实的距离终会缩短。
姚老师的口译课使我喜欢上口译,听说姚老师带领的校口译队在纳新时,毫不迟疑立即报名。口译队选拔的过程也是“步步惊心”,题材和语速使大部分参赛选手听完录音后无从开口,更是有一半选手知难而退。尽管我在选拔赛上并没有大放异彩,但我相信,“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成功入选了校口译队。
再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再上一层楼,我先后报名准备了上海中高级口译和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证书的考试。目前也在姚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准备参与全国口译大赛。
姚老师的口译课让她的学生终身受益:成为优秀的译者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是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第一个秘诀: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我将会坚持初心,一心一“译”,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