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学生获奖征文(一等奖)】课程融思政 润物细无声——记我最喜欢的一门课“公共管理学”

2021年12月06日 16:21 点击:[]

作者:浙江海洋大学 孙静 柯雨彤 彭凤媛 何莹 徐力煊

指导老师:高猛

一、课程印象

我们喜欢这门课,主要是因为老师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走进蚂蚁岛等“红色基地”的实地教学方法,对我们产生了“课程融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

“公共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课程。这是我们在大二上学期接触到的一门课。它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高猛老师是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他在讲这门课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授理论知识时,经常结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公共事务和公共组织,进而使我们对“公共组织”的“公共精神”有了更全面的体会。但他的课堂绝不仅仅限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他经常带我们“穿越时空”,接触外面多彩的世界。比如他结合舟山水产运输车“滴漏抛洒”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权力”和“权利”的平衡中拨开雾霭,如何在“共建”和“共享”的前提下推动共治,如何在“认同”和“程序”的确认中实现正义。同时,让我们从“法治”和“共治”的角度为政府“拨云亮剑”提出建议,这种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家的参与感,提高了我们关注公共事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他经常启发我们,公共管理者应该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做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经常带我们进行实践。在发现舟山市水产运输车“滴漏抛洒”的问题后,高老师带领我们去“一线调研”,对这场停运事件的相关各方(水产运输车辆驾驶员、普陀区城市管理局、舟山市城市管理局、舟山市公路局、舟山市公安交警部门、舟山国际水产城、市民等)进行了调查走访。回到学校后,将各方意见整理成一个案例进行研究讨论,通过这种案例研讨式学习,使我们获得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真才实学”。这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树立起学习公共管理学科的信心。

他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明白应该成为怎样一个研究者。他经常关注各大论坛,倾听百姓的呼声;他关注时事,特别是国家精神、政策的变化,以此为视角聚焦公共问题。比如疫情发生后,他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去思考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间对于疫情防控的影响。他从不同维度阐释研究公共管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展示如何画一张论文路线图的方式,来梳理自己的研究思路。他对于学术研究严谨、创新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启示我们要精彩地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进行学习与思考,把研究做在“大地上”。

二、课程思政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当今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强调我们对于社会科学的创新。高猛老师既强调要读透公共管理学的西方原版英文著作,理解公共管理学专业的核心概念,又强调要结合实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经验。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旨在使我们能够立足中国实际,掌握我国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政府改革的系统知识、实践进展和创新理路,明晰“中国经验”的世界价值,认识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贡献力,努力培养我们对于“公共管理学”这门课程的信心,教育我们要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守望者”,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推动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三、谈“课程思政”的学习体会——以“走进蚂蚁岛”为例

当时我们正在学习公共组织,高老师为帮助我们理解基层治理组织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决定带我们“下海岛”。这个海岛便是蚂蚁岛。蚂蚁岛如其名,面积虽小,却有蚂蚁的“大力量”。上世纪50年代,蚂蚁岛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一股自力更生、互帮互助、艰苦创业的热潮,赢得了“小小蚂蚁胜苏联”的口碑。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蚂蚁岛考察。他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来到蚂蚁岛,首先参观了这里的创业纪念馆,一面墙上密密麻麻地展现了这里基层自治组织的变迁。在高老师的解说下,我们发现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949—1958年、1958—1983年、1983—2004年。这与我们在课本上所学的三个历史阶段刚好契合。同时,我们也从它的变化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组织的三个特征,即治理层次相对减少、管理幅度相对拓宽、组织规模相对扩大。

“这些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你们思考一下,什么是不变的呢?”高老师抛出了问题。“难道是其内在的精神吗?”“对啊,结合公共组织的性质,再仔细想想?”“哦,对了,是公共组织的公共性。”一个同学抢着回答。“没错,这便是我国公共组织的根本价值遵循,即公共组织的灵魂所在。”老师的一番话引发了我们更深的思考。

蚂蚁岛上的公共组织虽然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就其根本而言,组织的公共性并没有改变,依旧是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无论是渔业生产互助组还是后来的蚂蚁岛人民公社,乃至今日的蚂蚁岛管理委员会,尽管它的名称和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它作为基层治理主体的性质丝毫没有撼动。

“你们可以再深入思考,基层自治组织对于蚂蚁岛之后的成就有何意义呢?”高老师启发道。一转身,蚂蚁岛满墙的成就“扑面而来”。上面展示着:自1952年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成立后,蚂蚁岛渔民就在互助组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新篇章,可以说互助组的诞生为蚂蚁岛带来了曙光。后成立的蚂蚁人民公社是全国渔区首个人民公社组织,具有独特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我们了解到在此期间,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蚂蚁人民公社多次组织渔民们团结起来,进行集体生产。就在公社成立的第一年,蚂蚁岛就在公社的帮助下办起了第一个机械厂,后又相继办起了织网厂、打绳厂、渔货加工厂等。而在1959年9月,为了适应渔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蚂蚁公社又办起了发电厂,也使得蚂蚁岛成为浙江沿海地区第一个实现电灯照明化的渔村。

“这无数的成就,当然离不开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喽!”一个同学望着成就墙,喃喃自语。是啊,蚂蚁公社从成立之初到解体之日,始终以人民为先,肩负着带领蚂蚁人民走向小康的使命,其公共性始终如一。而近年来成立的蚂蚁岛管理委员会仍然没有摒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委员会和蚂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蚂蚁岛实现了垃圾外运、直升机停机坪建设、虾皮加工环境综合整治等。“公共组织除了公共性这个核心外,还有什么性质呢?”高老师又发问了。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宣传栏上看到了一句关键的话,“精神立岛、渔业稳岛、生态建岛、工业强岛、旅游兴岛”。这“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不正体现了基层治理组织在促进蚂蚁岛发展中的协同性吗?老师真是循循善诱。

我们一行人被蚂蚁岛精神吸引而来,踏上了“草绳船”;却未曾想到,在这里,深刻地领悟到了我国公共组织的变迁与其根本价值内涵。伟大的精神总是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迸发出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离开蚂蚁岛时,我脑海里回响着总书记的两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艰苦岁月尽管过去,但奋斗的精神永远是幸福的底色。

四、总结与思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他再次强调了要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高老师的“公共管理学”课程就很巧妙地融入了思政元素,给人以心灵启迪的作用。

从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上看,高老师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不仅运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启发式教育法等方法,比如这次带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蚂蚁岛,由实景实事时政并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现场交流教学,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

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上看,高老师引导我们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他关注社会问题,坚持“研究从实践中来”的学术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使我们树立了学习和运用公共管理学的信心。

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上看,高老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参观蚂蚁岛创业纪念室等继承、学习蚂蚁岛精神,即“艰苦奋斗,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伟大精神,帮助我们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今年正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的交汇点。星辰大海,征途漫漫,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高老师带领我们领悟伟大的精神力量,以促进我们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就让我们一起搭上“奋斗号”巨轮,扬起帆,划开桨,继续饱览“公共管理学”的风景,时刻铭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

上一条:【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学生获奖征文(特等奖)】一心一“译”,独“译”无二——“课程思政”引领下的英语口译课 下一条:【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学生获奖征文(二等奖)】慈祥的笑容,智慧的眼眸——探究化学的奥秘,也治愈你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