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教师获奖征文(二等奖)】《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21年12月06日 16:21 点击:[]

作者:浙江海洋大学 张吉萍

摘要:论文分析了《船舶结构力学》的教学实施现状,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设计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内容设置、教师素质、实施模式、资源体系以及考核方案。设计中,形成工程创新意识、工程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以及科技报国心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与专业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形成知识拓展,以实现“立德树人、多元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多元统一;思政元素;资源体系


1. 引言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营养[2][3],专业技术教育是工科大学生成材的知识源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而专业课程由专业所在的基层教学组织承担,两者的脱节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化与脱离实践,无法实现“育人”“育才”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效果[4]。2019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推出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5][6]的契机。

《船舶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涵盖了船舶结构性能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船舶结构力学》是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后续课程为《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等。在行业技术体系中,《船舶结构力学》是力学理论基础在船舶结构性能设计与评估的实践应用,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规范的原理与方法支撑。因此,实施《船舶结构力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在海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的爱国情操、社会责任、工程意识、理论知识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船舶结构力学》课程现状

近年来,《船舶结构力学》的课程教学面临着如何培养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以及社会与国家人才需求的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1)新工科人才培养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要求培养具备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行业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工程素质要求提高,专业人才需要能够胜任层出不穷的新型船舶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建造;(3)社会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提高,需要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担负科技强国的重任,同时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素质以及国家情怀。

然而,经调研,《船舶结构力学》课程在近20年内,教材内容没有较大的变化,课程实施模式也是传统的工科课程教学模式,唯一的调整为响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号召,教学学时提升到了72个学时。因此,有必要将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转变,通过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结合,既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创新能力,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3.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立德树人、多元统一”,即:对接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以及社会与国家人才需求,立足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

4.教师团队素质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课程教师兼具“育人”“育才”的能力,因此教师团队不仅应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多方位的素质要求。

首先,课程团队成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具备立德树人的师风。能够关注国际形势与行业发展,在课程教学中能注重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民族自信心及坚定学生以科技报效祖国的决心。要具有较强的德育情操,能严格遵守各项法律与规章制度,通过言传身教起到遵纪守法的示范效应。

其次,课程团队成员还要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备工程责任心;具备社会大局观,能够引导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船舶产业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相关的历史、人文及发展。


课程教学团队的成立充分考虑了教师素质要求,由四个成员组成(如图1所示),分别来自于教学科研、实验技术、船舶设计等高校及企业的不同岗位。课程组成员不仅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而且具备结构设计的工程应用与科研经验,能够密切跟踪行业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素养。另外,课程团队成员沉淀了多年的基层党务工作经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以及企业管理的经验,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5. 课程思政内容设置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工作,首要的是要结合行业特性梳理课程思政要素[7]。基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组梳理了五项课程思政要素(如图2所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该五项思政要素将形成课程专业知识技术的深度融入及拓展。

(1)激发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教学实施中,改变基础课程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讨问题,进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整传统的知识体系,融入行业的新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理念、行业规范的制定与修订、学科前沿发展以及所在团队的相关技术研发成果,为学生提供技术革新的良好氛围。

(2)提高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

注重意识与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的优秀品质。形成全程责任意识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工程应用的严谨性,以科学严谨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树立工程责任心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教学拓展案例库,收集行业史上典型的船舶事故案例,如“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MOL COMFORT号”断船事故等,引导学生讨论事故发生原因以塑造未来工程师的工程责任意识。

(3)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课程知识技术与环境及社会的相关性,培养学生成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通过建立课题讨论库,如发展绿色船舶修造技术的意义、船舶结构优化设计的必要性、油化品船设计规范条例与环境的相关性、船舶设计的安全可靠性与社会的相关性、旧船拆卸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船舶修造对环境的噪声污染等,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同时,塑造未来工程师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4)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重行业技术发展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文化的人文素养。从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的不同方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与探索,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发展的历史轨迹,行业设计规范发展与完善的外因内缘,构件设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对立与统一等,将课程相关的人文教育融入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

(5)树立学生的科技报国心

注重学生的情怀教育,坚定学生的科技报国心。在教学中适度的引入国际形势,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了解让学生明晰船舶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性,通过对国际军事形势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船舶产业的发展对国家领土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实现科技强国、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的途径,坚定以后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建造、研发、管理的决心。

6.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课程思政内容的多维度特性带来了知识面的多维度特性,因此课程专业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容教学合理的实施模式是教学有序进行的关键。过度偏重于课程专业知识教学则影响课程思政素质的提升,过度偏重于课程思政内容教学则将弱化课程设置的根本,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过课程团队的多次探讨,最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模式,课程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在线下教学进程中,以“教与学”为实施方式,教师为实施主体,以专业课程知识为主导,中间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线上教学进程中,以“学与辅”为实施方式,以学生为实施主体(教师辅助学习),以课程思政内容学习为主导,兼顾专业课程知识学习。该实施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即保证了专业知识获取的时间,同时也课程思政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思政素养两手抓提供了实施的可行性。另外,该课程教学实施模式有利于解决课程思政的碎片化现象,有利于系统的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7.课程思政资源体系

课程思政内容的多维度特性,需要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支撑,并能够形成课程资源与课程思政要素的有效对接,否则无法达成各项思政要素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如图4所示。其中课程教学视频、课程教学课件与线下课程教学同步,事故案例库、讨论砖题库、行业动态、船舶发展史以及相关国际形势为线上资源。

在该资源框架下,课程教学视频与课程教学课件实现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进课程专业知识教学,因此全覆盖了课程思政的培养要素。另外,事故案例库、讨论专题库、行业动态、船舶发展史以及相关国际形势则分别支撑了对应的课程思政要素,支撑拓扑关系如图5所示。


8.课程思政考核方案

课程思政考核不仅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课程教学实施是否合理的评价。课程思政是多维度的、碎片化的,渗透于全教学过程。而考核是量化的,因此课程思政考核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程为了简化课程思政考核的复杂度,基于“线下教学”的闭卷考试结果形成课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基于“线上辅学”的各项考核形成课程思政培养效果与教学可行性的评价。

课程思政培养效果的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包括知识答题、案例讨论、思政参与度三大模块。知识答题,考察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思政要素相关的知识点形成题库并随时更新,知识点来源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采用课程平台线上答题的形式。案例讨论,考察学生对专题的认识深度,将专业及行业问题汇成题库,包括技术问题、结构现象、发展形势与趋势等,采用提交讨论文稿的形式。思政参与度,考察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参与程度,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基于课程思政线上平台内容的浏览、评价等数据信息。

课程思政教学可行性的评价是针对教师的。由学生为本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考核方式提出评价意见,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改进。

9. 小结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是针对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使受业者得到专业技术提升以及个人爱国情操与工程素养的提升,并促使授业者反思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复杂、繁琐,需要内容的合理设计、德才兼备的师资、丰富的思政资源以及科学的实施模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目前,《船舶结构力学》课程组已经完成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制定以及基础材料建设,接下来将结合线上平台的课程建设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当然,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专业内容的融合需要持续的更新与完善,需要再接再厉以期达到“立德树人、多元统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玉凤,郭彦,张保生.《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40:290-291.

[2]伍勇,谭帅,魏文韫.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55-56.

[3]邵俐,陈有亮,璩继立等.基础工程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84-86.

[4]梁焰.“课程思政”在理工科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FPGA原理与应用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159-161.

[5]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6]张科,纳学梅.课程思政融入《土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8:113-116.

[7]闫建新,张志鸿,常争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41-42.


上一条:【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教师获奖征文(二等奖)】浅谈情感共鸣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条:【省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学生获奖征文(特等奖)】一心一“译”,独“译”无二——“课程思政”引领下的英语口译课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