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海洋大学 胡海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以情感共鸣为途径实现有效教学的观点,并通过实际案例描述了较为成功的教学过程,为当前形势下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情感共鸣;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
1.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自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2014年之后“课程思政”概念开始出现,随后课程思政教学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展开。这项举措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家国情怀和人文气质,激发专业自豪感和学习主观能动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间接地拔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决定人的行为,进而决定成就,事实上,“课程思政”教学在我国的教育历程中一直存在。我国古代注重“文教”、即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即传播和交流思想,伟大的教育家通常也是伟大的思想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世界生产力格局发生变化以后,科学技术变成了核心竞争力,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知识储备,其中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特别是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一度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类的口号。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育面临的问题再次发生了变化。例如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容易,这致使相当一部人的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潜意识里认为我想知道任何知识点都可以随时随地求助互联网,进而出现怠学现象,同时专业兴趣和自豪感也淡化甚至丧失。
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各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十分有必要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育体系,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2.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2.1一线教师的认知偏差和情感抵触
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基层教师大都会经历一个从概念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在理工类的学科中,一开始都有很多认知误区,例如:“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就是宣传政策”等等。基层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必然会在教学中出现有偏差的做法,特别是对于课程思政如果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全心接纳,教师必然会有潜在的抵触情绪,很有可能会将课程思政当做硬性任务来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照本宣科、刻板教学等问题,无法取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起反作用。
2.2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容教学融入不足
课程思政进课堂的要求一经提出时,很多基层教师找不到融入的途径,导致在上课的时候是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完全分开的状态,学生等于是听了半节专业课加半节思想政治课。没有办法发挥课程思政内容的真正作用,只是白白浪费了课堂的时间。事实上,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平时在教学上缺乏主动思考的教师身上。或者说,这些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课程本身也没有那么热爱,所以找不到课程思政融入的突破口。从这个角度来讲,课程思政进高校对于激发教师重新规划所授课程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2.3教学方式生搬硬套,内容假大空
课程思政内容应该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呈现的。为了刻意体现课程思政内容而进行牵强附会的套用很有可能会引起授课对象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有时候教师对于一些法律法规或者文件的引用,也存在“喊口号”式的教学,学生无法感受到这些规定的深层次意涵,没有心灵触动,自然也不会有积极的回应。
3.情感共鸣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对象的年龄段是“95后”到“00后”,他们出生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之后的年代,自接受义务教育开始已经处在一个互联网世界,信息获取的便利使得“求知若渴”这种状态变得稀有,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下通过几个案例,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
3.1 以共同的兴趣为媒介建立情感链接
基本信息:授课对象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为海水分析化学,案例章节为第一章绪论。
绪论是在一门课中是起到引领作用的,作者在这部分教学中找到了两个切入点:一是95后耳熟能详的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二是授课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2021年3月18日中美会晤”。在讲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时候,引用“那年那兔那些事”里的一句名言“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结合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使得学生明白:“大海”(海洋科学) 与“星辰”(航空)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战略目标,而我们作为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是国家实现这些伟大目标中不可缺少的小小螺丝钉,“我”(学生)很重要,我们的专业很重要。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在“星辰大海”里产生共鸣油然而生,这种触动真实而持久,教学效果比简单地宣读国家战略文件要好太多。
海洋调查船发展史的部分主要内容有:建国后一穷二白改造旧船、苏联专家撤出、快速发展时期、现阶段已经实现互联共享的全国专业船队。通过今昔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多大的力量,结合杨洁篪与布林肯在美国的会晤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实时报道,使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幸福感离不开国家强大,而国家强大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至此,“爱国”、“敬业”不再是口号,而是深深植入学生内心的价值观。
3.2 以小见大,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
基本信息:授课对象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为海水分析化学,案例章节为第四章海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大学阶段的教学和中小学相比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划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即“术业有专攻”。学生在高考完报考志愿的时候对专业认知不够充分,抱着美好的遐想进入大学后通常会有心理落差,觉得自己的专业也就那么回事,从而产生怠学甚至厌学心理。课程思政教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很难用说教的方式来建立的。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从一个小小的瓶子出发,通过启发一步步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原来我的专业不简单。
课堂开篇先讲溶解氧的基本知识,因为氧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物质,此部分不需着墨太多,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测定溶解氧首先要获得海水样品,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瓶子把海水装回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大部分人答不出来。接下来为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学习通APP发布一道选择题:从四个瓶子中选择出你认为正确的样品瓶。答题结束后将统计结果投屏在大屏幕。结果显示答对率较高,因为题目的设置很容易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的答案。问题的重点在于学生选出了正确的答案却不知道为什么它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下来通过讲解可以让他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在这种情形和氛围中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们的专业中一个小小的瓶子尚且有这么多学问,更何况其他复杂环节呢?在有触动和共鸣的条件下这样的论述是非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在情感上会认同“我的所学专业度很高,甚至不可取代”这样的理念,在后续的学习中也就会有更加积极的呈现。
3.3万物互联,以类比方法加深理解
基本信息:授课对象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为海水腐蚀与防护,案例章节为绪论中四大防护方法。
海水腐蚀与防护的四大防护方法分别为“提高材料自身性能”、“覆盖层保护”、“缓蚀剂”、“电化学保护”,从字眼看上去有点晦涩,照本宣科学生只会昏昏欲睡。利用学生关注明星关注影视剧的特点,将这四个方法与流行的武侠剧、仙侠剧联系起来。借由一个比试武功的场景,将“材料”和“腐蚀环境”幻化为对战双方,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如果“材料”想要不失败,可以怎么做?可以预见学生给出的答案中包括“闭关修炼”、“暗器”、“投毒”、“请救兵”等等。而“闭关修炼”相当于“提高材料自身性能”,“暗器”、“投毒”相当于“缓蚀剂”,“请救兵”相当于“电化学保护”,答案里不包含的 “覆盖层保护”,教师提示学生,“覆盖层保护”相当于“放下城门”隔离对战双方。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生参与度很高,在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武侠文化的催生下完成了对专业内容的学习记忆,为接下来的细化讲解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4借助熟悉的人、事、物,把故事融入到专业里
基本信息:授课对象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案例章节为第十章海水制盐。
课程最开头先播放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该词由于被编入我国语文教材因此流传度相当高。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这样的专业课上先讲词,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接下来介绍柳永生平,重点强调他曾在舟山(学校所在地)做盐监,负责管理官盐事务,这个著名的文人和我们跨越时空在同一个城市,也从事着类似的专业。通过将大家熟悉的人和地方文化与专业课程做连接,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同度。然后介绍柳永仅次于《雨霖铃》流传度的另一著作--诗歌《煮海歌》,诗歌的内容再现了古代制盐技术和场景。随后详细讲解现代制盐技术方法,并在其中穿插舟山地名“盐仓”的故事、舟山各大盐场的运营状况等内容,深化授课对象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小结
课程思政是手段而非任务,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会挤压专业课的教学时间,而是在各方面都能起到正面作用,实现专业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双赢的局面。激发情感共鸣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增强授课对象学习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取得较为持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