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教改促使九成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

2015年02月06日 12:45 点击:[]

由于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实践创新体系单一,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存在“工程理念缺失、工程能力缺乏”的双缺现象。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改项目,针对“双缺”现象对症下药。通过教改,学院以产学研紧密合作方式将学生的实践教学融合于企业工程实际之中,毕业设计题目100%来源于生产实际,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91%,比前三年提高了16%。该项目获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筑构产学研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2014年1月,浙江海洋学院———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它是舟山市首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提供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同时也为该校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及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  

据该教改项目负责人、科研处处长谢永和教授介绍,筑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立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该教改项目的最直接成果。学院以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为核心,联合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船舶工程研究所、海洋工程研究所、渔船节能研究所成立了研发能力科研训练基地。先后与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船舶骨干企业建设了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科教创新基地,并围绕科教创新基地,建立了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实践创新基地;以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围绕船舶拖曳水池、船舶设计与建造实验室全力打造了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基地。
  学院从2007年起开办了由学生主办的船建论坛,激发学生的科技开发热情。在2014年暑期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来自国内26所高校及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的254年作品参与船模大比拼,浙江海洋学院获特等奖7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成为大赛的最大赢家。
  创建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个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为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学院将专业课程规划为设计基础课、建造管理课以及拓展机电课,形成“船舶、机械、电气”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校外设计—毕业设计”四年衔接的以培养工程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拓展,基础性与专业性实验由原来的24项增加至32项,专业课程设计由原来的 4门增加至 6门,实现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100%来源于生产实际。
  这样的课程设计,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得到凸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现已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优势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依托该专业,学院铸就了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载体、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了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二级A类重点学科;培养了1名省级教学名师和1名省级教坛新秀。
  教改项目推进过程中,学院承担了多项省教改项目,发表了20篇教改论文;承担了6门省级重点教材和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6本与项目相关的教材,并先后被江苏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进一步强化了教改成果在校内外的推广与辐射作用。
  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学院 2013届毕业生卫林超,是该教改成果的得益者。学院主导科技开发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激发了卫林超浓厚的专业兴趣,使他毕业后立志把船模用CNC螺旋桨及各种水上、水下推进动力单元等海洋科技产品研发当成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卫林超毕业后创立的舟山锡利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源于他参加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的一等奖获奖项目,目前公司经营无人飞行器、水下机器人、海洋机械与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目前已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50余万元,年销售额200万以上。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多管齐下:首先,以工程实践基地为平台,夯实工程基础,创建了“1批基础实验、1批专业实验、1批课程设计”贯穿四年的“三个1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其次,主导科技开发,加强训练研发能力,成立了“三年级本科生必须参加1项科研项目,主导1项学科性竞赛项目,完成1项科技成果”的“三个1项”研发能力培养模式;再者,协同校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成立了“结合骨干船厂的生产任务,四年级本科生加入1个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要求,主导1项工程项目开发”的“两个结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以方案论证、船型开发、结构设计、结构评估、生产设计、建造管理为整条主线,学院培养了学生“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的科技研发能力。近3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36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累计有88人次承担省部级、校级新苗计划项目,68人次获得创业设计或学科竞赛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3篇,申请授权专利45项(授权36项)。学生完成了570条不同船型船体的结构评估与优化设计,对29条渔船进行了船型优化,对11条船进行了深度生产设计和对7条船进行了现场建造管理,科研意识和独立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大为提高。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爱专业的热情,学院9成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陆续有学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著名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教改项目的实施也获得了国内其他高校专家的肯定,上海交通大学付世晓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张亮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桂洪斌教授均认为该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本期推荐: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介绍:
  船舶与海洋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坚持以“专业龙头、筑构平台、突出工程、强化实践、提升能力”为理念,坚持理论学习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系统构建 “船舶、机械、电气”、“设计、建造、管理”相互融合的工程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筑构立体化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项目主持人:
  谢永和,浙江海洋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浙江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曾获浙江省第三届教学名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入选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三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登记5项。最新荣誉:
  获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适应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筑构立体化的工程实践平台。创立多元化的工程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联合举办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研讨会,人才培养相关事迹受到中国海洋报、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学院校报  鸥讯社 邵静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王立军

上一条:实践教学的成效与艰苦专业的春天 下一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管学院打出“组合拳” ———来自“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基层服务项目样本观察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