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管学院打出“组合拳” ———来自“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基层服务项目样本观察

2015年02月06日 12:44 点击:[]

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经济与管理学院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通过校内课程改革、校外平台对接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打出一系列符合教育新理念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组合拳”,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在浙江“两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和舟山地方的社区合作,创造性地设计出“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平台,较好地将高校实践教学和地方服务结合起来,通过搭建高校和地方社区合作的平台,创新服务基层的新载体,实现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成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大类的专业教学改革新方向的一个极佳样本,并通过在项目实际运行中不断的反馈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赞赏和认可。
  基于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培养学生基层服务能力的教学实践以基层社会服务和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撰写的研究论文、报告,前期的相关成果等多次获得夏宝龙、王辉忠、龚正、孙景淼等省领导的批示和认可,包括“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研究在内的一系列专著和研究报告已经形成。其中《舟山群岛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作为舟山民政工作政策的重要参考,《社会治理创新:基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研究》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高校培养学生基层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现已成功申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本项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对基层社区的“自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将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深化。通过设置“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平台,使学生团队在社区的项目式服务与实践成为新常态,形成关于“社会管理”的系列调研报告、关于社区与社会工作的系列教材与通俗读物,成为浙江“两区”建设中关于基层治理政策的重要决策参考,学生考取社会工作师的人数大幅增加,服务基层的能力得到提升。
  学院以此为契机,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培养模式的教改工作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搭建平台:“接地气”的学生成长新课堂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社区工作室项目的创意是受到西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启发,通过和地方的协同合作,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学生成长新课堂。
  “早在1999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当时为管理学院)就想搭建一个社会实践平台来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因此,从那一年开始,学院就与定海区昌国街道所辖各社区(居委会)进行全面合作,每年派遣学生到各社区担任主任助理,参与社区管理事务,取得了良好的学生培养效果。”该项目主要负责人、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全永波教授介绍道。
  经济与管理类大学生的基层管理与服务能力的锻炼需要一定的平台支持,并形成基层服务能力的常态化训练,经济与管理学院10多年来与社区的合作已经为平台的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行政管理系主任陈莉莉老师提出的“建立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建议得到了学院的支持,在学校跟舟山市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部门的不断接洽商谈中,尽快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学生锻炼和基层服务需求的平台成为多方共识,“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2013年4月,定海区首个“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在昌国街道文昌社区举行了揭牌仪式。随后,普陀区、临城新区的“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筹建工作也迅速展开,预计到2014年底将有8家工作室挂牌启动,到明年遍及舟山市除嵊泗县以外的城市与乡村“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将扩至10家以上,将有3000余人次的我校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同时,2013年学院申报的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项目中设置了“大学生基层服务能力实训中心”、“大学生公共服务与社会工作实训中心”、“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中心”等平台,并获得省财政资金的支持。自此,“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发展真正驶入了快车道。
  创新载体:培养学生基层服务能力新探索“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让学生摆脱只懂课本理论“纸上谈兵”的不足,“真刀实枪”地去接触具体项目,全身心地拥抱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项目骨干成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猛老师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触社会、追求本真”16个字来形容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同学们学习成长的期望。
  设立“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作为训练载体,再以此进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路径双轨制、能力获取综合化。
  依托“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为载体,规范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专业实验实习内容,并围绕专业核心实践环节开展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依托同中共舟山市委政法委、舟山市民政局、舟山群岛新区新城管委会、定海区民政局、普陀区民政局、岱山县民政局等单位共建和命名了一批社会工作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该模式实现了校内理论模拟与校外实际操作良性对接,学生学习的理论性与社区工作的实操性有效互动。
  总结经验:凝练海洋人文社会学科项目新特色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成立以来,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新动力,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无论是在校内成长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2009年以来,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均在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知识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此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知识竞赛以及教育部支持的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中,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均脱颖而出。近五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每年有25%-30%的毕业生考取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等,每年有多位学生奔赴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
  如何让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从“盆景”到“风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项目团队对此也做了很多努力。撰写专题报告给政府机构、和省内其他高校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邀请媒体进行报道,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创新经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2011-年7-月、2012-年12-月和 2013-年12-月,在“江浙沪皖政治学年会”、“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上,项目负责人介绍了本培养方案的研究思路、研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取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  

 

本期推荐: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高校培养学生基层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介绍: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是在工作室教学模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与我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提升大学生服务基层能力为中心,将课程、教学、项目融为一体,通过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增强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使命感。项目主持人:
  全永波,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和法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讲公共管理专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海洋法等本科生课程以及农业发展动态等研究生课程。先后主持各类研究项目 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项目成果:
  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部级课题二等奖、浙江海洋学院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浙江省第8届“挑战杯”创业大赛一等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浙江省选拔省级二等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学院校报   鸥讯社  苏凯

上一条:教改促使九成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 下一条:致力于培养海洋科技创新型人才 ——“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