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致力于培养海洋科技创新型人才 ——“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02月06日 12:44 点击:[]

“网络辅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利用课余时间‘补漏’知识的机会,很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导师制度、实验室开放,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热情和科研探索的热情。”
  学生们的真诚称赞是对我校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最好的褒奖。该项目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邓一兵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的教学研究,该项目立足海岛,面向海洋,以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分析社会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剖析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为手段的多元化创新教育途径。
  今年,该项目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立足海洋背景 开展针对性创新教育海洋是未来人类发展的资源宝库,而我国是海洋大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亟待开发。海洋经济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开发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中,本专科涉海专业最多,2010年占55%。涉海专业本专科招生人数达45700余人,占各层次招生人数的91.8%。海洋类本科专业人才仍将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海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该研究团队成员、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桂福坤介绍说,当前我国海洋类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洋科技类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有待加强。高质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教育是重要环节。相比专业理论教育,实践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践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都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二是海洋科技类学生创新素质有待提升。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是海洋类高等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是海洋科技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完善。大学教育中,需要处理好“教”与“学”两大问题,海洋科技类专业教育同样需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就是针对国家对高素质海洋类人才的需求,围绕海洋类人才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构建“三位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平台体系。
  “三位一体”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构建“专业创新教育平台、实践创新教育平台、科技创新教育平台”三位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其中,专业创新教育平台,重点解决学生的创新学习方法和教师的创新教育方法;实践创新教育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形成批判性思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创新科研能力。
  围绕“三位一体”,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了“教与学”同步创新的专业创新教育平台、“1+N+X”模式的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以开放课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等多个特色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围绕这三个子平台,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开发新的课题等方面提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项目,将辅训平台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课程教学良好对接。
  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等高素质人才培养必备的内容;此项目充分发挥了科研创新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学院科研工作优势,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如东极岛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了一批开放式公共实验室平台。
  学院通过联合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东极青浜岛为依托,组建了浙江省第一个海岛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东极岛综合科学试验村”。2013年,我校与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承担的海洋科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并在该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习基地,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科学为主题的野外实践基地。2014年7月,三校师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10个站点进行了综合海上调查。
  共享开放、打造一体化开放创新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如针对植物生物学教学中的植物繁殖器官这章节,A13生科专业的学生共有6个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解剖校园里常见的开花植物达20科50多种花部特征,并进行拍摄。完成解剖图50多幅,其中8种填补了浙江植物志的空白。
  辐射面大应用推广成效明显这种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结合的教学方式,受益者颇多。除了覆盖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所有专业外,还通过交流、科普活动等,向其他专业及中小学生和社会提供海洋科技教育支撑服务,累计数万人受益。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近5年,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考研录取率均校内排名第一,同时录取学校层次也不断提高;学院平均每年选派3-5名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每年吸收近500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成功申请62项省科技创新等项目,130项校级科研项目,近5年学生共发表论文55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22项国家级奖,164项省级奖。
  此外,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提高,用人单位、研究生导师对学院毕业生予以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给予了较高评价。
  此前,“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的实施还得到教育部等部门和有关专家的肯定,教育部领导称赞其“为浙江省海洋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中科院冯士筰院士评价其“平台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的成效显著”。五年来,在首届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及历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多次介绍了项目成果,另有30多人次在各类教学改革会议推广、介绍平台建设经验和应用成效,反响强烈。先后有十多所大学的教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平台也得到了各类媒体的关注,在2011年“浙江海洋学院与舟山群岛新区”新闻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就平台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成效接受了包括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教学成果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项目建设历时8年多,融入了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体教师的心血,是大家共同努力和奉献的结果。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发展,加强平台内涵建设,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展平台人才培养覆盖范围,增大学生受益面,为社会培养更多海洋科技类创新人才。学院很有信心继续将这个项目深入透彻地做下去。  

本期推荐  

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介绍:
  本成果立足海岛,面向海洋,以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分析社会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剖析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为手段的多元化创新教育途径。项目主持人:
  邓一兵,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讲大学物理、声学基础等主干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与原子物理学、水声学。近五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与省科技厅项目2项,主持厅局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获第五届(2004)高等教育浙江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舟山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和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各一项。出版著作《物理学前沿与高新技术》(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等2部。发表论文多篇。最新荣誉:
  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功申报2项新世纪教改项目,4项校级重点和一般项目。有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各一个,5门精品课程,其中2门为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特色优势专业。出版教材和相关著作26部,发表教改论文53篇。成功申请62项省科技创新等项目,130项校级科研项目,学生共发表论文55篇。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得22项国家级奖,164项省级奖。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学院校报 鸥讯社 庞梦娜

上一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管学院打出“组合拳” ———来自“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基层服务项目样本观察 下一条:“体验”英语写作体验课堂快乐 “体验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