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因为坚持 艰苦专业也有春天

2015年02月06日 12:42 点击:[]

浙江海洋学院“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在2014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学校在老牌、艰苦专业“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艰苦专业 如今成为“特色专业”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这些昔日被考生冷落的艰苦专业,如今在浙江海洋学院成了“特色专业”。学校的水产学科专业至今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捕捞、养殖、渔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或优秀管理人员。近十几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的出现,艰苦专业在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劣势,水产类专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虞聪达教授是此次获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项目主持人。如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让老牌专业焕发青春魅力?艰苦专业如何留住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培养应用专业人才?在他看来,渔业经营体制的转变,要求新增就业人才具有更强的岗位适应性;以野外和临水作业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形成一个传统、艰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关键在于坚持。
  “水产作为艰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比如海渔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如何在海上捕鱼,养殖专业学生要晓得怎么把鱼养出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要有一套优秀的实践教学体系。”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水产学院院长俞存根教授认为,艰苦专业的学生必须尝试与体验行业的艰苦,方能具备就业竞争力。
  2008年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列入省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入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成为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据2013年邱均平全国高校专业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浙江海洋学院水产类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排名有较大提升,其中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列第3位(全国共9个专业)、水产养殖列第13位(全国46个)、海洋资源与环境列第5位(全国7个)。而这一切成绩的获得,都是坚持的结果。教育部水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应祺教授2010年11月来学校调研时评价:浙江海洋学院水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特色,特别是海上实习保持与传承了其他高校现已少有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  

传统专业 实践教学中实施特色教育
人才培养驶上快车道,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创新。
  水产专业的学生毕业多年后感慨“海上实习极大地锻炼了他的意志,让他敢于面对艰苦,善于战胜困难”。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与管理局几乎每年都来学院招聘毕业生;考上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研究生的水产类专业学生,被视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一族。
  俞存根教授“解密”说,学院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坚持把专业做深,坚持精英化人才培养。第一,抓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第二,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了“基础认识———综合应用———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程实验、集中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四大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内实验室获得基础认识,到实习基地开展综合应用,并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以求研究创新。”对学院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俞存根如数家珍:毕业论文必须真题真做,学生承担教师科研项目的一小部分;为了更好地观摩或者体验,学生们常常到渔场、渔港、码头、渔船上学习,如现场观摩渔船灯光围网作业,或者请渔政船上的船员在甲板上为师生授课。
  学院的海渔专业设置了不少于50天的海上生产实习,包括海洋学的调查实习和渔船航海技术的驾驶实习。“抢风头、赶风尾”是老渔民对海上双船拖网捕捞生产的形象化表达,此时的海浪之大,常常是“我在波峰,他在波谷,我们很近却看不到彼此”。为此,克服晕船、适应海上生活,成了每位学生海上实习的“第一课”。跟着船老大学海洋捕捞技术、参加海上捕捞生产成了每位学生海上实习的“第二课”,船老大现场示范如何放网、捕鱼,传授学生选择渔区、使用渔具。海渔专业的海上实习,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已内化成为水产学院一贯的传统。
  改革课程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水产学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如“鱼类学”课程,为增强学生鱼类分类与鉴别能力,学院增设了“鱼类学实验”课程;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求,“渔具渔法学”课程新开了“刺网渔具渔法生产实验”、“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操作实验”、“远洋光诱鱿鱼钓渔具操作实验”等3个综合性实验。目前,水产类专业实验课34门,开出实验208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60.5%,自编27种实验教学讲义。
  筑巢引凤 带动专业跨越式发展
2002年,时任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渔具科科长的郑基高工调入浙江海洋学院,成为水产学院富有海上生产经验的首位“双师型”教师。曾经当过大副的他,还是国家科技部863—818“海洋监测技术”课题组的舟渔公司组副组长。随着“双师型”教师引进机制的建立,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汇集到水产学科专业中来,推动水产学院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走向成熟。
  短短几年,水产学院采取引进、培养、聘用等手段,建立了一支与学生实践教学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3.7%,“双师型”教师占1/3。双师型教师在推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功不可没,如郑基、张学舒等安排学生到渔船、养殖场、育苗场生产实习;陈志海自制浮子耐压测试仪、网高测试仪等教学仪器设备,成功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学院还聘请了水产企事业一线技术人员30多人,担任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指导,增强了实践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度。
  在学科专业平台上,一大批“双师型”人才和校内学者“抱团”组建了“海洋渔业类专业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等,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梯队。近5年,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获省部级科研奖7项,各类教学成果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建立水产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新增“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渔具水动力实验室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水产类高校中最先进的实验室。
  在人才培养上,至今已有1000余名水产类本科生、100余名研究生直接受益。近5年,学生主持各级科技创新项目171项,其中省新苗计划25项,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1篇,《浙江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等8部学生论文集出版。学生在全国或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90余项,其中,“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基于舟山渔场杭州湾口鱼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生考研率明显增加,2008级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考研率为50%,就业率稳步保持在95%以上。
  蜿蜒东流的大海在浙江海洋学院东岸奔腾流淌,美丽而充满历史厚重的水产学院正如这片大海,因为坚持而汇聚成特色专业、特色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期推出  

本期推出: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水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简介:本成果以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为依据,构建了符合水产行业实用技能培养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使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水产类专业学生直面生产实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主要成就:荣获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省重中之重学科,先后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主持人简介:
  虞聪达,教授,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负责人,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为农业部渔具专家。
  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舟山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一直以来从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渔具渔法学”
  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担任中国水产学会捕捞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水产学会海洋捕捞与渔船渔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成果完成人:虞聪达、俞存根、丁天明、宋伟华、陈志海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学院校报 记者陈香娟

上一条:“体验”英语写作体验课堂快乐 “体验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下一条:解读海院明星项目 “海岛野外生存”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