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  实践教学  综合管理  下载专区  党建学习  自主学习中心  实用人文网站 

解读海院明星项目 “海岛野外生存”

2015年02月06日 12:41 点击:[]

海岛野外生存是浙江海洋学院首创的新兴运动项目。对项目的负责人黄永良教授而言,这是一个适合其兴趣爱好、具有无限潜能发掘的工作。出生渔民世家的黄永良直率、实干、豪爽,工作作风可算雷厉风行,有合作精神,善于拓展思路,知大局、顾全局,脚踏实地。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在黄永良的探索和带领下,成为浙江海洋学院乃至全省的明星项目,列入深受学生喜爱的"秒杀"课程。
  项目的三个"关键"
  项目的发展经过多年:2006年起开设海岛野外生存选修课,2007年起进行海岛生存实践活动,2010年起开展全省和全国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夏令营活动。项目的特有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发展。
  项目有个关键词叫团队力量。有一个特设的项目叫团队3000米跑,要求每一个小队必须手拉手跑完3000米,全队同时通过终点。这个特定项目没有一个小组没有完成的,男女同学手拉手共同鼓励共同关怀,充分激发了人的潜能,以团队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项目有3个关键口号。1"一 二,安静!"上海海洋大学学生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口号,让我很震惊,整齐有序的队伍,纪律严明的团队,让我敬佩和感慨"2"一流的团队,静悄悄。"总是一听到老师喊上半句,大家紧接着就喊出了下半句,然后瞬间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话。3"我,我们,我们是,我们是最,我们是最棒,我们是最棒的,我们是最棒的团,我们是最棒的团队!"一句接一句,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整齐。
项目有最关键的"练就生存本领,提高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效果。海岛野外生存提倡的生存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生存技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和应用。20118月,在舟山朱家尖海域开展海岛野外生存实践活动期间,"梅超风"强台风来袭,在危急时刻,实践学生们自发形成救生团队,通过应用海浪救生技能,成功解救离海岸150米远的溺水外地三游客,当时所处海域无任何救生防御措施及救生队员,由此受到了《中国教育报》和当地媒体等专题报道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已具备海域突发事件中既确保自身安全又施救他人的专业技能,展现了现场急救的本领。  

主辅手段相得显彰  

项目构建了基于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除了可以达成其他体育课所具有的通用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还可达到两类独特目标:使学生具备在海洋环境中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包括防晕、游泳、自救与求救、登礁攀岩、海上泅渡、海上漂流、海上溜索、海上定向及相关生存工具制作等;使学生具备在海洋环境中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包括负重行走、庇护所搭建、淡水和食物获取、取火和炊事、天气潮汐观测等。还构建了多类型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和素质拓展实践基地。
  以"教育即生活"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从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时空变革,并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和学习成效。同时革新课程评价理念,注重形成性评价。项目被学生选课时在网上"秒杀",关键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必需性,更重要的是该课程所凸现出的趣味性、挑战性、生活性和实用性。该课程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获得单纯靠课堂教学所不能达成的诸多学习目标。
  学生受益面广学校充分发挥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运动队和协会的作用,常规举办以海岛野外生存为主题的运动会、体育文化节、户外运动休闲赛、校园拓展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深化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内容的掌握程度,深入营造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从2007年起连续组织了6年的校级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举办了浙江省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始成功承办了两届由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夏令营,邀请了北京大学等20余所院校200多名大学生参加。通过这些由学校到全省再延伸至全国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海岛野外生存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还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和教学改革项目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社会认可度高项目为涉海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提高搭建了教育平台,并构筑海岛野外生存实践平台,带动教育与行业间的共享与合作。项目受益人数广泛,社会评价好。
  《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中国海洋报》、"新华网"50余家主流媒体就我校基于涉海类人才培养的海岛野外生存教学改革做法和成效进行集中专题报道。在"百度"等各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中,与"海岛野外生存"相关的网页多达数百万条。"中央电视台"分集连续播放、《中国教育报》以题为"浙江海洋学院---创新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教学"、《科技日报》以"不要让体育成为高教的软肋---记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大学生上好野外生存课"等媒体都用整版报道我校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同时它利用海岛野外生存拓展基地,依托"湖、景、山、船、林、桥"等海岛自然环境,向公众提供丰富的"菜单式"拓展培训内容,为社会服务,也受到大众的欢迎与认可。  

 

本期推出:  

《海岛野外生存:基于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项目简介:海岛野外生存是基于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自然人文资源与区位优势而开发的一类新型体育课程。该课程源于2003年的海岛野外生存训练与研究项目,2007年形成系统的高校体育特色课程,至今已发展成为由实用游泳、定向运动、拓展训练、涉海运动、海岛野外训练、安全体系和海洋意识教育等7个知识和技能模块构成的体育专项选修课和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近年来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案例,广受媒体关注。
  最新荣誉: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海岛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训练教程》教材还获得了全国"十二·"发展规划教材。
  教务处点评:
  1.该成果以中国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和浙江省高校体育特色项目教育为平台,利用学校地处海岛这一独特区域优势,置身校内移植海岛野外的环境资源,设置 "模拟"的生存情景,率先在国内开创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树立高校体育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该课程的开展不仅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对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拓展。该成果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科学,资料积累丰富,实践时间长,实践基地完善,应用广泛,特色鲜明,亮点凸显,育人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该成果以"教育即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涉海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问题解决和技能习得"为课程目的,以"从做中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系统构建了"三重性""三结合"的海岛野外生存特色课程群,并依托原创性的"国家级海岛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自主开发和实施了一条通过体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创造了特色体育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拓展了体育课程教学时空渠道,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辟了新课堂;为其他院校如何利用所在区域资源开发和设计课程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主持人简介:黄永良,教授。现任浙江海洋学院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海洋体育发展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舟山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校教学名师;系中国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负责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海上运动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大学生体协常务理事、国防分会副主席;作为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创始人与总负责人,开创性地把"海岛野外生存"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学院校报  记者陈玲 

上一条:因为坚持 艰苦专业也有春天 下一条:近5年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关闭

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网站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

Copyright © 2013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传真:0580-25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