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春季开学返校工作指引》、《浙江海洋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教学安排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教务处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为确保学生返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推进专业建设等相关工作,多举措并举、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稳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有序顺畅
课堂教学有序开展了,教学秩序就稳了。教务处教务科提早准备,从第八周起就开始对学生返校后的理论教学情况进行摸排,对不同性质课程的具体进展、班级规模、教室资源等进行了整理和预排,几经修改后成为最终学生返校后的课堂教学预案。
1.将后半学期中不存在“串班”情况的278门(次)课程,统一调整为线下课程,其上课时间不变,上课地点重新安排在公共教学楼、工科楼和新教学楼的59个大教室内。
2.对存在“串班”情况的753门(次)各类专业基础、核心课,230门(次)通识教育选修课,24门(次)重修班等课程,因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两个及以上行政班,仍实行线上教学。
3.体育课实行线下教学。为加强学生们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156门(次)体育课实行线下教学。体军部制定了体育教学和场馆开放管理方案,对体育教学按片区划分,既保障师生的安全防控距离,又确保足够的运动空间场地。
二、稳实验:分类进行,预约安排,确保实验实训课程如期完成
实验教学因其特殊性,前半学期的实验课程多数处于停开状态,学生返校复课后,非毕业生多达450门(次)的各类实验实践教学面临着较大的考验,教务处实践科积极与各学院以及实验室联系,通过分类、分层、错峰等方法,将实验教学任务进行逐一分解,重新制定了全部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形成可行的、符合防疫要求的实验教学方案。
1.充分利用前半学期的网络教学经验和网络资源,对110门(次)的计算机语言类、编程类、课程设计、模拟仿真类等实验课程,仍然采取线上教学的方案,对个别存在电脑、软件等困难的学生,将其安排在学校计算机中心进行上课。
2.对《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电工电子学》等全校性量大面广的基础实验课程,采取适当延长教学时间,重新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采取线上理论讲解、线下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各实验室主任经过多次测算,有信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任务。
3.对各类专业基础、核心实验,实践科多次和各学院教学秘书进行沟通,采取增加批次、更改实验教学内容、不同课程实验交叉进行等方法,确立了每一门(次)的实践开课计划。确保了每一门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稳服务:与二级学院、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各类方案预案,确保教学秩序平稳
1.对接教学软硬件。在学生返校前,教务处多媒体教学支持中心对学校全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测试与维修,结合课程安排,联系教师,对课程需求的专门软件进行安装与调试;教学科与市新华书店积极沟通,制定了详细的教材发放办法,确保同学们可以在返校后第一时间领到教材与资料。
2.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学生返校后的线上教学,是对学校网络服务能力的一次大考。为保证线上教学的平稳进行,教务处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协同共进,提供不同时段学生线上上课人数、使用的网络课程平台情况、教师授课的不同类型等信息,共同商讨提升网络平台的承载量的方案,通过不同区域的实地调研、测试,制定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
3.调整作息时间。为了缓解食堂就餐压力,教务处就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采取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不同教学楼错峰教学等手段,将公共教学楼与其他教学楼学生用餐时间错开30分钟,此举将有效化解全校学生同时就餐拥堵造成的人员过度聚集等状况。
4.人员流动引导。为避免上下课期间的人员聚集,同时在不影响通行效率的前提下,教务处协同后勤处和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最终确立了所有教学区域(包括教学大楼、新教学楼、公共实验中心、工科楼、海科楼等),在楼宇进出口设立明显的人员流动指示标志,对师生进行引导和分流。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校领导对学生返校复学工作高度重视。学生返校前,严小军书记和陈建孟校长分别录制视频,对复学后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作出统一部署和指导。校疫情防控办公室多次听取教务处等部门的学生返校复学方案有关汇报。谢永和副校长多次召集教务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讨论复课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落细落地各项工作;此外,谢副校长经常深入到实验室、实训中心、机房、体育馆、操场、公共教学楼等进行实地考察,与一线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探讨疫情期间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线上教学进行交流。
服务师生无小事,学校教务人立足岗位扎扎实实当好一颗螺丝钉,默默耕耘、任劳任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教务处将继续做好广大师生的教学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教师教学的帮助者、学生学习的引路者。